当前位置: > > 文章详情

茯苓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


茯苓,俗称云苓、松苓、茯灵,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,形状像甘薯,外皮黑褐色,里面白色或粉红色。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作 用;有利尿作用,能增加尿中钾、钠、氯等电解质的排出;有镇静及保护肝脏、抑制溃疡的发生、降血糖、抗放射等作用。茯苓还用作茯苓饼、茯苓酥和茯苓酒等。 有的国家将茯苓作为海军常用药物及滋补品的原料。在温度较大的地区和场所,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,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,助消化,壮体质。


步骤/方法

  1. 1

    (一)开胃汤。茯苓15克,淮山药12克,谷麦芽各30克,鲜、干鸭胗各1个,煮汤饮服。治小儿消化不良,不思饮食。


  2. 2

    (二)茯苓薏米粥。茯苓、薏米各25克,陈皮5克,粳米适量,煮粥食。治小儿脾虚泄泻,小便不利。

  3. 3

    (三)茯苓薏米饼。茯苓、薏米、白面粉各30克,白糖适量,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,蒸熟。适合小儿食用,有和脾胃之效。

  4. 4

    (四)茯苓陈皮姜汁茶。茯苓25克,陈皮5克,水煎,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。有健脾和胃之效,可治妊娠呕吐。

  5. 5

    (五)茯苓栗子粥:茯苓15g,栗子25g,大枣10个,粳米100g。加水先煮栗子、大枣、粳米;茯苓研末,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,搅匀,煮至栗子熟透。可加糖调味食。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,栗子补脾止泻,大枣益脾胃。用于脾胃虚弱,饮食减少,便溏腹泻。

  6. 6

    (六)茯苓麦冬粥:茯苓、麦冬各15g,粟米100g。粟米加水煮粥;二药水煎取浓汁,待米半熟时加入,一同煮熟食。源于《圣惠方》。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,麦冬养阴清心,粟米除烦热。用于心阴不足,心胸烦热,惊悸失眠,口干舌燥。



方法/步骤

  1. 脾虚泄泻带下

    茯苓既能健脾,又能渗湿,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、带下,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,常与党参、白术、山药等配伍。有可用为补肺脾,治气虚之辅佐药。


  2. 痰饮咳嗽

    痰湿入络,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,又具健脾作用,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,停聚化生痰饮之症,具有治疗作用。可用半夏、陈皮同用,也可配桂枝、白术同用。治痰湿入络、肩酸背痛,可配半夏、枳壳同用。


  3. 心悸、失眠等症

    茯苓能养心安神,故可用于心神不安、心悸、失眠等症,常与人参、远志、酸枣仁等配伍。


  4. 抗癌

    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、胃癌、肝癌、鼻咽癌、舌癌、乳腺癌、膀胱癌、肺癌、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、痰饮内停、湿热壅结者。


  5. 5

    小便不利水肿等症

   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,而药性平和,利水而不伤正气,为利水渗湿要药。凡小便不利、水湿停滞的症候,不论偏于寒湿,或偏于湿热,或属于脾虚湿聚,均可配合应 用。如偏于寒湿者,可与桂枝、白术等配伍;偏于湿热者,可与猪苓、泽泻等配伍;属于脾气虚者,可与党参、黄耆、白术等配伍;属虚寒者,还可配附子、白术等 同用

茯苓粥

简介编辑

【来源】民间方

【制作】先将红枣温火煮烂,连汤放入粳米粥内,加茯苓粉适用于慢性肝炎、脾胃虚弱、腹泻、烦躁失眠等症

【用法】每日服2次,可酌加红糖。


做法编辑

取茯苓15克,同粳米50克煮粥,每天1剂,清晨空腹服。


营养价值编辑

茯苓性甘、淡、平,归心、脾、肾经,可利水渗湿,健脾安神,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,能增加尿中的钾、钠、氯等电解质的排出。此外,还有镇静和降低血糖的作用。可以缓解因肥胖、平日饮食不节导致的痛风,或者局部肌肉、关节轻微的疼痛。另外还兼有美容作用。

是个既简单又有药用价值的膳食。

山药薏米茯苓粥的做法

  1. 山药去皮切小块,泡在水里防止氧化。薏米和大米洗一洗也用水泡一会。山药如果选好了,即使不泡水也不会氧化

  2. 薏米和大米放入砂锅里,加入足量的清水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至米烂,加入闪耀和茯苓粉,继续煮20分钟。最后加入枸杞闷一会即可


冬瓜薏米猪骨汤
材料:猪大骨、冬瓜、薏米、茯苓、红枣、枸杞、姜片。
做法:将冬瓜洗净后切成块状(带皮效果更好),姜切成片状,其余材料洗净备用;将除冬瓜外的所有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,并加入足量的水分,大火烧开之后,撇去浮末;转微火煲两小时,最后半小时加入冬瓜;关火前加入少许盐。
功效:薏米有健脾利水、利湿除痹、清热排脓、清利湿热的功效,而茯苓有利水祛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的作用,枸杞、红枣等有补血安神等作用。这款祛湿汤清淡可口,适合回南天里饮用。